所以大学都有手机卡吗?揭秘校园通讯服务的真相与选择
每年九月迎新季,都能看见这样的情景,在校园广场上的三个蓝色红黄帐篷排成队列,一个个穿着西装的促销员在喊着『新生专属套餐』,而身为在1799网络处理过几百起校园通讯投诉的老人,对于各种在精美宣传册里的小秘密十分了解,我记得有一个小女生王,被一个『充200送行李箱』的宣传吸引,后来才发现这个套餐还藏着一个强制用24个月的违约金。
其实不是所有的高校都会强制办,但是大部分985高校都跟运营商有合作。
上星期我刚刚调取了一所重点大学的基站分布图,移动的4G微基站安装在图书馆穹顶的内部,这样的做法造成移动的信号在自习室经常会剩下唯一的一格。
技术部的老张说过一句大实话,「校园卡就是运营商凭借自己的网络信号优势来黏着用户」,这句话在2018年的时候教育部明文规定禁止校园强行办卡之后,显得十分地令人深思。
我们更应当关注一些『校园专属套餐』的玩文字游戏的套路,就在一个月以前我处理过重庆某一所高校的案例,在宣传单里写明了有39元钱一月100G的流量套餐,但是用小字体标出「夜晚23到次日7的时间里面流量的占比要达到60%以上」这类说法,我们技术人员碰到这种事情已经太多太多了——把低峰期的流量当作普通流量,但实际上白天上课时间里面能够用掉的流量不到40G,所以建议新生必须要自己用测速软件当场测试一下,就像去年电子科技大学的小林同学一样发现了某些运营商在教学楼范围之内的5G网速比4G还要低20%。
说到实名认证问题,今年要格外警惕的就是校园卡二次转售风险,浙江一个独立学院就有过毕业生把实名卡卖给了外人而产生的法律纷争。
我们1799网络技术后台数据显示,由于校园卡实名信息比较集中,成了诈骗犯最喜欢的“养号”工具。
如果一定要办的话,建议大家在“一证五号”的政策下,用一个号码专门办理校园服务。
最近这三年有一个挺有意思的情况:很多新生都开始选择保号转网,而不是新办校园卡,北京邮电大学2023级新生的数据表明,27%的学生都是直接携号转入校园套餐。
这样做不仅可以保留原来的号码,还能享受校园WIFI的免流优惠。
但这里要注意一点,有些高校的实验室内网只允许校园卡号段的手机连入,这个小细节很多迎新志愿者都不会主动告诉你。
最后来个真实的案例,去年帮一个人大帮过忙,他办了三大运营商的校园卡做信号测试,结果发现电信卡在求是楼地下自习室连信号都没有。
这事儿后来还促成了学校在《新生手册》里加了个运营商覆盖地图。
如果你也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先办张最便宜的预付费卡试试看,毕竟那些印着校徽的宣传册,永远不会告诉你图书馆三楼北侧是个信号死角。